國小五年級的吳小妹,小二就發現近視,在接受散瞳劑與配戴眼鏡治療一段時間後,仍無法有效抑制度數增加,短短2年又加深150度。後來經醫師建議採用角膜塑型控制並規律配戴1年,不過度數也還是增加近50度。眼看度數不斷攀升,醫師只好雙管齊下,採用角膜塑型合併每晚散瞳劑治療,半年後眼軸的拉長趨近停止,近視度數終於穩定下來。
寶寶粥中壢?眼明眼科診所院長張鈞凱表示,面對兒童、青少年近視度數快速增加,散瞳劑與角膜塑型是當前醫學治療的兩大方法,角膜塑型更在許多研究中被證實控制近視的效果優於散瞳劑。即便如此,臨床上仍有部分小朋友使用角膜塑型之後,近視仍無法得到滿意的控制,所幸這項難題,在近年醫學研究中露出了一絲曙光。
張鈞凱指出,今年9月,日本的研究團隊將40位8至12歲,近視度數介於100到600度之間的小學生分成兩組各20人,一組接受單純的角膜塑型治療;另一組則採用角膜塑型合併睡前使用0.01%阿托平散瞳劑治療。1年後比較發現,合併治療組眼軸只成長了0.09mm,優於單純角膜塑型組的0.19mm。
萬一寶貝在食用寶寶副食品的時候真的發生大過敏,比如說全身發紅、大範圍蕁麻疹,嘔吐好幾次,或者腹瀉有血絲等等,可以跟醫師討論,通常兇手都是「牛奶、雞蛋、黃豆、海鮮、堅果、小麥」這六種食物其一。如果是吃太大量,可以先暫停兩週,兩週後再吃一口看看。如果吃一口也大失敗,只好先放棄此食物,等寶寶一歲以後再說。但爸爸媽媽真的不用太害怕發生過敏症狀時,抓不到引起過敏的食物元兇。在一般情形下,這樣的少量多樣化飲食,就算有不適應,也只會發生輕微的症狀,比如說少許皮膚疹子、輕微的肛門周圍小紅疹等等,這些情形都不需要太在意,畢竟下次吃到同樣食物,又是幾天以後了。如果症狀越來越改善,表示耐受性慢慢在建立,如果過敏越演越烈,也只好放棄,等寶寶一歲以後再說。假如給寶寶連續好幾天吃同樣的食物,容易讓腸胃道免疫系統無法負荷,進而誘發過敏反應。以前在門診,就聽到很多媽媽詢問,孩子只是吃米糊兩三天就過敏,接著試每一種食物都是吃三天後過敏,害她心中充滿了挫敗感,不知道要怎麼繼續吃。嬰兒副食品其實,如果少量多樣化,一天只吃個一兩口,搭配其他食材也是少量的吃,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。以免疫學的概念而言,少量多樣化的免疫訓練,也是母乳寶寶不容易過敏的原因之一,因為「媽媽吃甚麼,母乳中就有甚麼,而且少量而多樣化」。
而中國醫藥大學也發表了1篇研究,收錄179位7至17歲,近視介於150至750度的青少年。該研究發現,在低度近視的病患中,使用角膜塑型合併0.025%或0.125%阿托平治療的效果皆優於角膜塑型單獨治療;但在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病患中,只有角膜塑型合併0.125%阿托平的效果優於角膜塑型單獨治療。由此可見,早期診斷治療是非常重要的。
然而,上述研究僅屬於小型研究,並非嚴謹的大型雙盲隨機研究,對於合併治療所可能產生的畏光副作用,影響繼續治療意願的患者比例,也少了進一步分析,只能期待未來有更多相關研究來證實這個療效。
最後,張鈞凱提醒,預防小朋友近視發生,才是最好的治療。寶寶副食品一旦罹患近視,目前除了採用散瞳劑加上配戴眼鏡矯正或角膜塑型單獨治療之外,也可考慮採用角膜塑型合併散瞳劑治療。不論採取任何治療方式,都一定要根據小朋友個別狀況,與醫師討論配合,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成果。
寶寶的第一道副食品通常是煮白粥,取上層的米湯,煮白粥的比例是白米:水=1:10,也就是說10公克的白米外加100公克的水,然後用電鍋煮熟,看寶寶吃的狀況漸漸降低水分的比例,一天吃1-2次,約2-3湯匙(30~45公克),可以依據寶貝咀嚼吞嚥的狀況,漸進增加量或濃度。嬰兒副食品一定不能用奶瓶裝,一定要用湯匙餵食,以免有塑化季的疑慮,盡量用矽膠材質的湯匙。食材方面可以選擇白米、綠色蔬菜(菠菜、青江菜、小白菜、莧菜、地瓜葉、高麗菜、花椰菜)、紅蘿蔔、白蘿蔔、五穀根莖類(馬鈴薯、地瓜、南瓜)、水果(香蕉、葡萄、蘋果、水梨、哈蜜瓜、木瓜)。以天然的食材來製作副食品,千萬不要使用罐頭或加工食品喔!每加一種新食材會試5~7天,後來3~5天就會再試一種新的食材。大家可以參考看看,再依自己寶貝的實際情況去調整。由於我們無法確定寶寶會不會對某一樣食材產生過敏反應,所以每次只能加一種新食材,寶寶可以接受,且無過敏反應,就可以嘗試第2種食材~第二種食材無過敏反應了再將這二種食材複合使用。媽咪們要記得寶寶4~6個月這個階段副食品不是主要營養來源,還是要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,副食品只是在餐與餐之間少量給予,讓寶寶有味覺的探索並適用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探索而已。
留言列表